威海风貌

威海风貌

历史文化

    ◆历史

有人说威海象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这里是指威海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时,这里曾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当时称为“落柑村”,落是落叶的落,柑是柑橘的柑,据后人推测,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威海以前就有多处的温泉,现在仍有一条“宝泉路”,被称作“温泉一条街”,到了明朝1398年,为了防止海上倭寇的侵扰,在此设卫屯兵,取威震海疆之意,始称“威海卫”。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灭,1898年威海被英国强租,长达32年之久,1938年又被日本侵占三年之久,直到1945年获得解放,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成威海市。
      1950年5月,成立文登专区,辖威海(县级)、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福山等8县。1956年2月,文登专区撤销,现威海地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现威海地属之。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今环翠区)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
      1987年6月15日,国务院以国函〔1987〕105号《国务院关于山东省威海市升为地级市的批复》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设立环翠区;将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9月27日地级威海市举行成立大会,10月1日地级威海市市直机关正式对外办公。

    ◆文化

渔民文化
      威海海岸线近1000公里,临近黄海、渤海、东海三大渔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第一渔业城市。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伴,面对既能带来复音,又能引来灾祸的浩瀚海洋,既敬又畏,形成了沿海渔民特有的文化习俗。
      节日供神
      古时渔民主要是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龙王、海神娘娘和财神三宫,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还要到龙王庙或天后宫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渔船一年太平。
     此外,威海渔民家家供财神,渔民每次出海都要烧香,保佑自己在海上能发财而归。
      新船点睛
      威海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甚至是渔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木制渔船每条船都要做一对凸出来像鱼一样的大眼睛,但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直到新船下水之前,船主才请人择黄道吉日,敲锣打鼓放鞭炮,亲自为船点睛。在渔民心中,点睛就标志着新生灵的诞生,众人则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将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步从岸上推下海去。
      春日祭网
      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威海渔民会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除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预示每年都能“鱼满仓,财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