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讲堂

海洋服务和运输服务

黄奇帆:让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共同支撑中国贸易强国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脚踏实地、行稳致远。”4月19日,在“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举行的午餐演讲活动上,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发表主题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的致辞。他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对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以陆路运输激活中西部地区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黄奇帆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激活城市群、都市圈得以发展的动力源。
  这一动力源来自哪里?“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交通便利、气候湿、适宜贸易的地方往往率先形成城市和城市群,从而奠定了经济版图的基本轮廓。中国三分之二的边界是陆域,三分之一是海域。一千年前由于有陆上丝绸之路的联通,中国的中西部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兴起了不少‘大城市’。但是自从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文明开始兴起,海洋运输也在全球运输版图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也因此形成了基于海洋运输体系的全球分工格局和经贸秩序。”黄奇帆说。
  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黄奇帆表示,中欧班列的开通和运行将几乎中断的欧亚大陆桥变成了沿线国家间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在海运体系之外形成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运输新通道,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了国际陆运规则的加速完善。
  “如果说过去300年的现代化是海洋贸易、海权经济、海港城市一支独大的现代化,那么在‘一带一路’带动下将形成海洋贸易与陆路贸易、海权经济与陆权经济、海港城市与陆港城市比翼齐飞的现代化新路径新版图。”黄奇帆透露,目前,在中国与世界每年6万多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中,有近4万亿美元是与东盟、欧盟、中东地区、独联体地区、日韩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的,目前这些贸易的运输方式在“一带一路”推行之前,除了空运,100%都是海运。今后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完全有可能形成近2万亿美元的货物由陆路运输来实现。
  他表示,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基于上述运输和贸易新版图,中西部地区将建成如成渝双城经济圈、西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甚至昆明城市群,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新的动力源,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也就自然形成了。中国的城市群、都市圈将呈现由海港城市和陆港城市共同驱动形成的新格局。
  让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共同支撑中国贸易强国建设
  从沿海到内陆,运输、贸易版图的变化,也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黄奇帆认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要以推动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贯通内外循环。“一方面要以内外贸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实现同线同标同质;另一方面,围绕我国对外开放长期存在的短板领域,如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数字经济等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黄奇帆表示,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上发力。对比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高附加值的行业结构,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逆差规模大、结构效益不高等问题,巨量的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发展理应具有的带动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曾连续多年召开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有关部门还专门出台了《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将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中数字贸易的比重也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将与货物贸易一道共同支撑中国贸易强国建设。”
  黄奇帆还提出,要实施“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战略。这要求自贸港、自贸试验区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和更实的举措开展创新探索和压力测试,重点围绕高水平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形成突破,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
  同时,以“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预计未来15年,随着中国跨境贸易、大宗物资进口、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逐步推行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将取得重大进展。”黄奇帆说。